-
介绍四知书屋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后。是一座5间大殿,康熙帝曾题名“依清旷”,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又增题“四知书屋”。四知取《周易-系辞》“君子知微、知彰、知柔、知刚,万夫之望”之意。周有回廊,曲折叠绕,使庭园清幽,诗意盎然。这里是清帝召见朝臣及各族王公,处理军国要务及举行大典前后更衣休息之处。据载,清帝在此召见了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、三世、四世、班禅六世,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等……[详细]
发布时间:2024-10-18
-
介绍松鹤斋在避暑山庄正殿东侧。建于清乾隆十四年(1749年)。清圣宪皇太后(乾隆母)和嫔妃居此。当年“青松蟠户外,白鹤舞庭前”,乾隆帝取松鹤益寿延年之意题名,为“乾隆三十六景”第三景。这一组建筑包括门殿、松鹤斋(后改名为含辉堂)、绥成殿(后改名为继德堂)、十七间房、乐寿堂(后改名为悦性居)、畅远楼等。绥成殿乃嘉庆帝为皇子时读书起居之所,道光十二年(1832年)以后,在此供奉清朝历代皇帝之神位。……[详细]
发布时间:2024-10-18
-
介绍万树园在避暑山庄平原区东北部。北倚山麓,南临澄湖,占地870亩。有乾隆帝御书“万树园”碣,为“乾隆三十六景”第二十景这里绿草如茵,古木蓊郁,今南部尚有乾隆手书《绿毯八韵》诗碑一座。园内不施土木,按蒙古民族的风俗设蒙古包数座,乾隆帝曾在此接见杜尔伯特蒙古首领三车凌、士尔扈特蒙古首领渥巴锡及-班禅六世等。还在此接见英国特使马戈尔尼以及缅甸、越南、朝鲜、老挝等国使节,并宴请听乐等,有《万树园……[详细]
发布时间:2024-10-18
-
介绍烟波致爽在避暑山庄正殿澹泊敬诚殿之后。为清帝的寝宫。建于康熙四十九年(1710年),为“康熙三十六景”第一景。面阔7间,进深3间,康熙帝谓此“四周秀丽,十里平湖,致有爽气,殿因此得名。正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小跨院,为后、妃居住之所。咸丰十年(1860年),英法联军入侵北京,咸丰帝携东、西宫等后妃出北京至热河避难,即居于此殿。嘉庆和咸丰帝病逝于此。咸丰皇帝就在此处签署《北京条约》,现殿0有牌子提……[详细]
发布时间:2024-10-18
-
介绍万壑松风在避暑山庄松鹤斋之北。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,是宫殿区最早的一组建筑。由万壑松风殿、鉴始斋、静佳室、颐和书房、蓬阆咸映等建筑组成,踞岗背湖,布局灵活,具有南方园林特点。周围古松甚多,故有此题名。这组建筑是康熙帝批阅奏章、召见百官和眺望湖光山色之地,为“康熙三十六景”第六景。万壑松风为正殿,风景极佳。乾隆帝髻龄常在此聆听祖训,即位后改名纪恩堂,并作《御制避暑山庄纪恩堂记》一……[详细]
发布时间:2024-10-18
-
介绍月色江声在避暑山庄水心榭之北,为一椭圆形岛屿。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。临湖3间门殿,康熙帝题额为“月色江声”,取意于苏轼前后《赤壁赋》,每当月上东山,满湖清光,万籁俱寂,只有湖水微波拍岸,声音悦耳。岛上建筑布局采取北方四合院手法,殿宇之间有游廊相连。门殿西有冷香亭,盛夏可坐此亭赏荷。门殿北为静寄山房,是清帝读书处。房后莹心堂,亦为清帝书斋。堂后四合院,康熙帝题额为“湖山罨画”,开……[详细]
发布时间:2024-10-18
-
介绍位于市区南部,因形似僧帽而得名。海拔650米。相传观此山山顶的景色变化可知天气的变化,所以为人所称奇。春夏秋三季,一早一晚,峰顶都会有淡淡的云雾笼罩,严冬时节则银装素裹,苍茫壮丽。承德著名旅游风景区――僧冠峰风景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区正南,峰的相对高度300米,海拔650米。峰顶形似一僧帽,乾隆帝题名僧冠峰。山峰风景山峰东临武烈水,南倚九华山,绵亘起伏,层峦叠嶂。春夏秋三季,早晚之间,峰顶云雾……[详细]
发布时间:2024-10-18
-
介绍云山胜地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后。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年)建。是“康熙三十六景”第八景。楼两层,面阔5间,进深1间。不设楼梯,而以假山为自然磴道。因其踞岗背湖,居高临下,有“俯瞰群峰,夕霭朝岚,顷刻变化,不可名状”的意趣,故有此名。楼上西间原为佛堂莲花室,内供青玉观音一尊,每当中秋月夜,后妃于此祭月祈福。从楼北出岫云门,即达湖区。河北承德市……[详细]
发布时间:2024-10-18
-
如意洲在避暑山庄月色江声岛北。为湖中之岛,因形似如意而得名,实际上该岛有堤坝与湖岸相连。清康熙五十年(1711年)前为宫殿区。面积3.5万平方米,为山庄最大洲岛和主要景点之一,康熙、乾隆七十二景中有十二景在此。洲上现存建筑较完整,布局精巧灵活,利用长廊、短墙划分景区,既有北方四合院特点,又采江南园林手法。主要建筑有无暑清凉(门殿)、观莲所、金莲映日、水芳岩寿(后改名乐寿堂)、延薰山馆、一片云、沧浪……[详细]
发布时间:2024-10-18
-
介绍烟雨楼在避暑山庄如意洲之北的青莲岛上。清乾隆帝南巡,见浙江嘉兴南湖(鸳鸯湖)之烟雨楼景色秀丽,遂摹其图,并于山庄内按图兴建。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动工,翌年完成。此楼自南而北,前为门殿3间,后有楼两层,面阔5间,进深2间,回廊环抱。二层中间悬乾隆御书“烟雨楼”匾额。楼东为青杨书屋,西为对山斋,均3间。东北为八角轩一座,东南为四角方亭一座。西南垒石为山,山下洞穴迂回,可沿石蹬盘旋而上,山……[详细]
发布时间:2024-10-18